10月31日-11月3日,由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中国社科院、中国工程院、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。本届竞赛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,最终共有1283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。
1946韦德官网作品“Vision Fit——多运动场景下的智能武术评定评判系统”,斩获本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。该作品探索“AI+体育”,尝试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,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。
该系统的神奇之处,在于使用者无需任何笨重传感服,仅需在指定区域练习,便能被精准捕捉动作、实时甄别误差,并据此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。正因如此,这款智能系统被戏称为1946韦德官网新晋“武林高手”。
AI+搭档 因材施教更生动
“在体育教学中,当老师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位学生时,其他学生的动作往往就开始‘放飞自我’。”作为团队成员,202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、曾获全国太极拳公开赛(四川赛区)及四川省大学生武术比赛银牌的“运动达人”,马晚晴对此深有感触。她指出,在一对多的教学场景中,教师往往难以兼顾所有学生,更无法实时回应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。
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,团队潜心研发的智能系统提供了创新解法。该系统核心优势在于,融合“无穿戴动作捕捉”与自有运动模型等技术,构建了一套武术运动姿态矫正与技术评定平台,如同为教师配备了“火眼金睛”,使学生的细微动作偏差无所遁形。
部署完成后,学生可实现“即来即用”的便捷训练。系统不仅能实时矫正运动姿态、自动记录学习数据,还能辅助教师绘制学生的个人成长轨迹,为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精准依据。
“哪个动作错在哪里、错了多少次,全都一目了然。”团队负责人、2022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罗浩铭表示,“这让老师的指导变得极具针对性。”
“武林高手”“科技创客”跨学科协作
跨学科协作,正是这支团队斩获“挑战杯”国赛一等奖的硬核实力。
团队成员来自6个学院、8个专业,半数以上拥有四川省乃至全国体育类竞赛参赛经历,其中不乏省级、国家级金牌得主。“我们都经历过被错误动作困扰,瓶颈期难突破等问题,这让我们迫切想用科技助力。”相似的竞技经历、对体育的热爱和对科技的探索欲,让不同专业的他们一拍即合,开启“AI+体育”探索之路。
团队围绕项目核心进行分工,各成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:体育专业学生负责凝练运动先验知识、核定技术评分标准;软件工程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攻坚技术难题、搭建模型;广播电视编导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制作宣传物料;审计与会计专业成员则梳理商业模式。每个关键环节均有专人支撑,成员们还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,以多元视角协同攻关。正如负责人罗浩铭所说:“我们就像一幅拼图,每一块都不可或缺。”这种目标一致、紧密协作的模式,成功构筑起跨学科创新的坚实桥梁。
坚韧是每一次看似“笨拙”的选择
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。从前期调研、场地布置、确定采集数据类型、设备进场、召集采集对象,到数据清洗、处理、标注,再到初步建模、模型训练和参数调整等,团队在每一环节都曾遭遇挑战。
项目初期,团队就面临“数据危机”——实验关键数据被误删,成员连夜尝试恢复却以失败告终。“之前所有的心血都付诸东流”,大家不言放弃,而是互相打气、鼓足干劲,重新部署设备,从头采集、处理全部数据。
模型调试阶段,团队在精度遭遇瓶颈后,果断推翻原有假设,从数据输入端开始系统性溯源,最终锁定“异常数据”与“数据对齐”两大症结。问题解决后,模型精度得以稳步提升。
“遇到困难时,我们宁愿选择看似‘笨拙’却更稳妥的办法,静下心来投入海量时间精力,彼此信任、相互支撑,朝着目标坚定前行。”团队成员坦言:“我们崩溃过很多次,但从不退缩,来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。”也正是这种“不放弃、一起扛”的坚韧,让团队一次次挺过难关。
指导老师文老师评价道:“这个团队最核心的特质是坚韧,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点。项目推进过程中挑战不断,但他们总能迎难而上,这种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劲头,正是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。”
校生同心 凝聚“1+1>2”强大合力
“这个项目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,是在协作中的共同成长。”团队成员分享道,“我们真正理解了‘1+1>2’的内涵,也切身感受到,包容差异、彼此支撑是跨学科项目成功的基石。”
在项目推进中,成员们不仅突破了学科壁垒、拓展了知识边界,更学会了倾听不同声音、精准表达观点,并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他们总结道:“做项目必须坚定信心、保持耐心,重视团队沟通以确保信息同步;同时要做好‘不会一帆风顺’、甚至‘可能多次推倒重来’的心理准备,以积极心态应对每一次挑战。”
“项目能走到今天,离不开学校的全方位支持。”罗浩铭感慨地说。据了解,学校为团队提供了实验场地,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指导,并组织学术研讨与实践交流。从场地布置、设备进场到数据采集的人员协调,学校全程为项目保驾护航。“这种‘因地制宜’的支持,让我们的创新想法真正拥有了开花结果的土壤。”马晚晴说。
这份校生同心凝聚的强大合力,不仅催生了一项优秀的学生创新成果,更成为高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次生动实践。
下一步,团队将持续提升系统精准度,并深化其在体育赛事与无人化智能考场等场景的应用,为相关领域提供可靠的评分与判罚辅助。
信息来源于受访者
记者 冯耀丹 BV伟德安装下载中心记者 张玥 林骏璇 李婧文